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地方,我相信很多人去過也很多人聽過,但是你知道嗎?它是紀錄著時間消逝的地方。
那個故事發生在裕文廣場,那裡有一間裁縫店,到處充滿了時間的味道,什麼是時間的味道呢?就像熬了很久的牛楠湯,時間的味道充斥著整間店舖,如果要說的比較具體的話,應該就是一股酸味,但是就是正正因為這種讓人厭惡的味道,才能使它更加深刻地在我的腦海中。虽然看上去很殘破,但這種殘破正正就是它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地方。
那裏有一位叔叔,那裏是十幾年前,那時候有很多人都到這間裁縫店修補衣服,叔叔慈祥的微笑上有幾分不捨,原來這間裁縫店過幾天就要倒閉了,因為叔叔的手突然開始頻密抽搐,而他的兒子在外國讀書,所以根本沒有繼承人。即使如此最後幾日叔叔也勤奮地修補所有客人的衣服,亦沒有抱怨上天,他只求有繼承人繼承這門失傳已久的手藝。
終於叔叔找到那一位他一直在等待的人,或許沒有他的出現這門手藝便不會再傳承了,他就是白白,似乎是緣份的安排,上天讓叔叔遇到白白。
「請問白先生是如何學會這門手藝的呢?」記者問道。「其實是有一位恩師教導我這門手藝的。」白白回答道。「那一天我離家出走了,大概是十幾年前的事吧,我無家可歸,只好逗留在裕民廣場,那天有一位叔叔收留了我,我看着他連夜把衣服用着奇怪的手法修補好,一邊唉聲嘆氣一邊努力工作,我看着看着突然想起我的父親,就去幫他忙。突然發現我自己原來對這方面的事物很有興趣和天賦。也許是這種人情味,讓我繼續留在了這裏吧。」白白不禁流下了眼淚。
觀塘充滿着時間的味道,記錄着時間消逝,也記錄着時間的進行,或許這不是時間的味道,而是觀塘的人情味吧。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選材獨特,首段的比喻聯想頗有驚喜,能夠描繪出社區的氣質以及文章所要刻劃的人物。文章中段集中刻劃裁縫的形象,通過行為和語言來突出人物,頗能見到作者寫作小說的潛力。如能注意行文和別字,文章的整體效果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