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渝(聖公會梁季彜中學)〈逝去的風景〉


「我們下次一起回小學探望老師吧!」。與小學同學們敘舊後正準備回家的我,剛好經過裕民坊,正好我想趕回家的時候,偶然抬頭一看,突然發現眼前的這棟建築物與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了一絲的不同,我漸漸地放慢了我的步伐……

「咯咯咯咯」,即使是疫情期間,觀塘依然像往日般熱鬧,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帶着每天外出都必須的口罩,遮擋了一大半的臉兒。上班族仍然穿着筆挺的西裝、學生仍然穿着整齊的校服、行人仍然穿着休閒的服裝,在這繁忙的下班、放學時間趕快回家,但大家都是低着頭看着冰冷的手機屏幕,比起小學放學的時候看見的景色,大家會互相問候「晚安」「吃飯了嗎?」「早點休息」,這一字一句現在已經很難再聽到了……

在裕民坊樓上的唐樓都築棚了,一個個的建築計劃。隨着市區重建,這裏的模樣已不是我兩年前上學放學看到的模樣了。從以前形形色色的小商店變成現在四周都被像鋼鐵一般的圍板、鐵網架緊緊的包圍着。 從前到小商店買東西時,即使沒有帶足夠的金錢,員工們都會微笑着説:「沒關係,下一次來的時候再給吧!」,這些富有人情味的小商店也漸漸消失殆盡。現在空蕩蕩的圍板上只留着一張寫着「市區重建局已收回此建築物,請勿闖進及擅自使用」的紙。當年是小學生的我,從來不覺得這些商店有什麼特別,偶爾還覺得他們影響了市容,但現在,身為中學生的我卻後悔不已,當時有那麼多機會好好欣賞,自己卻一點也不懂得珍惜,等它要拆遷時,才來這裡後悔。

看着旁邊那條小巷,想起了我小學時每天都看到一個婆婆埋着頭彎着腰幫助大家修補鞋,她經常穿着淺絳色的短袖圓領恤衫,下身是青黛色的寬鬆長褲,而她每隻手指頭都是破破爛爛的,為的只是拯救大家的每一對鞋子。但歲月無情,老婆婆每天都在這裏,頭髮卻無聲無息、悄悄的變得越來越蒼白。回到了這一刻,那位婆婆早已不見了,連一點痕跡、一點影子也沒留下來,應該是由於市區重建的緣故而搬遷到別的地方吧,我只能祈求她一切安好。

一路前進,來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巴站,是我上小學時每天都必坐的小巴, 平常星期一至五早上的小巴隆是可以長到轉彎的位置,排隊的人有些是的學生,有些是老師,有些是老年人,現在再一次回看,卻有著另外一番風味。

隨着排小巴站的路一路走着,可以看到一個像白雪公主裡的小矮人似的小販,記得他是擅長於修錶的,不論是古董錶,還是電子錶,他都駕輕就熟。不論打着狂風下着大雨,他都會坐在那裏,使每一個古董錶回復新生。

「咔嚓咔嚓」不遠處傳來清脆的炒栗子聲音,雖然我站在馬路的另一旁,但我也聞到一陣陣栗子的香味撲鼻而來,仔細再聞聞,又聞到了煨番薯的香氣,我的肚子也禁不住響起來,那些不僅僅是美食也是僅存的回憶。

慢慢走着,我看到了那個在轉角位的電話亭,雖然屹立在此卻容易被忽視,路人路過都不屑看一眼。現在大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提電話,再也沒有人需要電話亭了,但電話亭在以前卻是一座非常重要的東西,有了它才可以跟朋友、跟家人遠距離溝通,從前大家都要排着隊,現在卻空無一人,你說會不會有一天它將從這個地球上消失,灰飛煙滅?

隨著秒針一步一步的轉動,日積月累下來,裕民坊的重建計劃使本來熟悉的裕民坊變成商業化、令我感到陌生的裕民坊,人情味也逐漸消失。有時候放慢腳步好好欣賞附近的風景,不要因將要改變、將要消失的時候才好好珍惜、好好欣賞,因為那已不是昔日熟悉的風景,而從前的那些點滴只能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氤氳淡淡的香。

Facebook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