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區的街道總長得一模一樣,人們路過了不以為意,卻又不會特意惦記着路邊的盆栽和階梯下的貓狗。樓宇外牆和名字都布滿着顏色與詩意的彩虹邨,五臟俱全的小型商場揮發着洗髮沙龍味道,燈光忽冷忽暖到令人眼花撩亂。悶着中藥材味道的街道和佇立在住宅樓間的工業大樓或許是觀塘引人注目的那麽一點。
蟲鳴鳥叫的夏日,晚飯的材料不夠了,我被媽媽委託到附近的超市跑腿。慵慵懶懶的出了門到樓下的公園卻是想偷懶,溜溜滑梯,盪盪鞦韆,也會踩進草堆裏去戳弄那些圍繞着鞦韆的矮灌木,這讓我白色的運動鞋蹭上了泥。好些分鐘過去了,刺人的灌木,空空的公園也很快的磨去了我的興致,我可是還有正事要辦呢。
離開了小公園左拐走了幾十米就看見了樓宇下的涼茶舖,摸摸口袋裏的硬幣,除了媽媽放在錢袋裏正正好的紙鈔之外還有自己的私房錢,有整整的五塊錢呢。在檸檬茶和蜜瓜奶中糾結了好一陣子才下定決心帶走了菊花茶。像藏寶一樣的把菊花茶放進了口袋裏就踏着小跳步的穿過人群了,鞋匠補丁舖鞋膠的味道隔着菜攤都能聞見。聽大人說,基督教仁愛教會本來是富都戲院,舊時戲院門口總能瞄見似有似無的人流,彷彿一張老舊照片裏的小情侶牽着小手緊盯着手裏的鐘錶,像在等待着九點半的進場,又急躁着十二點前的門禁,但後來好像因為市道低迷,戲院的下層堂座變成了桌球室,再後來就變成了我看見的教會,好像除了爸爸收集的電影票之外已經沒有東西可以讓人惦念着它。
玻璃和跌打舖聽着收音機,風吹動着無人問津的今日頭條,老闆偶爾抓起扇子扇扇掛在鬢角的汗珠和鏡片上悶出的水蒸氣,看着就比賣力的在馬路邊緣騎着腳踏車送煤氣罐的阿伯悠哉個不知道多少倍,霓虹燈招牌被換作了LED 燈,好像變得比過去更明亮了又好像少了親切的感覺。走過黑洞似的大樓入口,風扇吹出的涼颼颼的風讓我打了一個冷顫,讓車子駛入的小斜坡也險些讓我摔倒,稍微走遠一點回頭再看才發現那是一棟工業大廈,一掃而過的窗戶,暴露在樓宇外的空調還滴着水,牆身有些掉落了有些發黴了,名字也有些看不淸。
在瑞和街街市門口找到長椅坐下,忍耐許久的我迅速把吸管插入了紙盒,剛喝下去的第一口,預料中甜甜的菊花茶的味道沒有充斥口腔,抿抿唇只嚐出了血紅的腥氣,四處張望才發現原來入口處靠左就是魚檔,老闆正手起刀落利索的處理石斑魚,片出一塊塊飽滿的魚肉,像是在演奏一首紅色的生命之歌。趕忙的捏着鼻子五六口嗦完菊花茶就進菜市場了。要快點買完東西快點回家才行啊。
「篤篤篤——」淸脆又有些厚重的聲音嚇到了剛好路過的女孩。本來需要連砍才會斷開的排骨今天居然一刀就草草了事,眞是苦了砧板。看來老闆娘今天心情不是很好啊,好像和在舖內剁肉的李師傅起了爭執,他們爭吵着兒女的未來出路,時間點點滴滴的像滴落在瓷磚地板的血水一般過去了。夫妻倆吵得正歡都快分出輸贏了,有一位似乎是熟客的太太抱着保溫壺走近了檔舖,嘴裏讚嘆着李老闆昨日為了儘快收攤而贈送的豬肉,才熬出了一壺香甜的靑紅蘿蔔排骨湯,夫妻倆笑了,好像笑得比平日招待顧客光顧還要燦爛。
「老友唔該,畀半斤免治豬肉。 」
稚嫩還帶點口齒不淸的聲音在櫃枱旁邊響起,趁着氣氛沒那麽糟糕,我鼓起勇氣的決定先買肉了。好像是因為大人們心情特別好的原因,除了豬肉,我的手裏竄進了一顆瑞士糖。
水果攤也圍着不少人啊,是小芒果打折了嗎?還是通紅的荔枝又大受歡迎漲價了讓大家都圍過去講價了呢。但比起香甜的水果,四四方方的瑞士糖會更得我心,糖果有些化掉了,扣扣嗖嗖的撕開包裝,指甲縫裏也藏了一些黏黏的軟糖,繼失敗的菊花茶後半融的瑞士糖讓我的心情愉悅起來。
夾縫生存般的擠過水果攤的人群來到黃豆的國土,味道濃郁的豆腐乾夾雜着豆漿的香氣讓女孩差點忘了她是為了水靈的軟豆腐而來的。豬肉和豆腐已經買到,現在才五點,回去早的話媽媽會誇我的吧。
繞過了形形色色的店舖,忽然一股甜絲絲的味道刺激到了我的嗅覺雷達,是間小小的甜點舖,有港式糕點和各種布丁。我在口袋裏摸索着,還有二十塊,時間不早了,快點拿上椰汁糕和白糖糕回家吧。菜市場裏的人們都大包小包的往出口走了,女孩也一蹦一跳的隨着人群的方向回家了。
再一次的經過公園,這次女孩放下了手中的塑料袋,在鞦韆上晃悠着小腳,她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多玩一會兒是她給自己的獎勵。明明六點都沒到,太陽卻落山了,溫度也下降了,女孩的家人變得急躁了,女孩怎麽還沒有回來,迷路了嗎?遇上壞人了嗎?
慶幸的是媽媽剛打開家門就瞧見了一步步緩慢前進上樓梯的女孩。大家好像都安心下來了,把女孩抱進屋裏後安頓下來也該準備晚飯了。三個塑料袋,豬肉,嫩豆腐和糕點。甜辣醬呢?化身成為白糖糕和椰汁糕了嗎?一家子就這麽靜靜的聽着電視新聞,伴着不辣的麻婆豆腐咽下了米飯。
晚飯過後,主動幫忙洗碗的女孩抄起一塊白糖糕,叼在嘴上就往廚房去了。而裝滿甜點的塑料盒也在歡笑和嗔怪聲中淸空。緊接着肚子的飽足感後還會有出門吹吹涼風的心情,端午節快到來了,停車場的外牆和入口都掛滿了糉子形狀和端午節快樂字眼的霓虹燈。在小山丘上俯望觀塘是萬家燈火的景色。女孩會在這裏長大,在人群擁擠,暖心的居民和老去快要拆卸的工業大樓下生活,或許這就是觀塘區會讓人多看一眼的原因吧,參差不齊的樓宇靠着人心連接在一起。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描寫細膩有趣。引入部分,文章雖說舊區的街道總是一樣,但隨着文章發展,卻充分展現了這一樣的表面,只要細心觀察和認識社區,實際上處處都有其獨特之處,特別是社區的各種人物,以及他們的生活。文章深入精準地以人物的各種生活用品來刻劃這些看似平凡人物的生活,觀察仔細,而且筆法動人,是一篇予人深刻印象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