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雯〈深水埗的昔日與現在〉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以前深水埗居民大多以務農、種花及捕魚為業。之後由於海外華僑的投資,較現代化的工商業從沿海地帶一直伸展至荔枝角,行業包括紡織、製衣、五金及搪瓷。現在,雖然有一些地方還未變遷,但環境卻已經煥然一新,改變了很多。

  就以石硤尾為例,在1953年12月24日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火,使當時住在木屋區的五萬多名災民無家可歸、痛失家園。為了短時間內安置大量居民,政府後來把木屋區清拆,興建了很多的七層大廈在石硤尾邨,也即是本港的第一個公共屋邨。石硤尾邨的建築設計是H型,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由於只有公用的設施,所以每當早上和晚上的時候,廁所和淋浴設施都特別擠擁。而昔日的人們是一戶很多人,所以家裏也十分擠擁,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往時大家的親情也就更加深厚。但現在的都市人卻因為工作和學業的關係,與家人彼此之間的感情也比昔日的淡了很多。而現在僅存的「H」形七層徙置大廈的第41座——美荷樓的活化項目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把美荷樓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建立了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生活館內的展覽內容包括深水埗與石硤尾的地區演變、舊居民的口述歷史、公屋環境與設計、50至70年代社會文化等等,而日還保留舊公屋單位、舊式公廁以及公屋小商舖的模型。

  另外還有著名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它是由從前樓高九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改建後內裏還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現在給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租用。而中央庭園提供一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一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

  經過歲月變遷,年月的磨洗,雖然深水埗的昔日與現在的環境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永遠不會改變的是那份深水埗的歷史和那屬於它的「情」。

Facebook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