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靜晴〈我看見的石硤尾〉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


  在那風輕雲淡的早上,我到了石硤尾一遊。石硤尾這地方充滿了五十至八十年代舊香港的影子,一幢幢新簇簇、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背後,卻隱藏着不少以前人們奮鬥為生計,為他們的孩子,為將來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年輕一輩——我,邁着輕快的腳步,嘗試去了解這已成為過去的回憶。

  石硤尾不像鬧市那樣的嘈雜,卻有不一般的寧靜。在平靜的街道上走着,一幢鮮橙和白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外牆又寫道四十一,「美荷樓」。我就被這光鮮的外表吸引進去。進去後,我便了解到這屋邨,現在已變成青年旅舍,而且附設生活館重現當年的歷史。生活館內有不少展板、影片介紹了當時居民生活片段以及重現當年的生活環境。記得其中有幾個展板分別記述了在這屋邨內所發生的有趣故事。我最深刻的是其中有一篇寫道:單位空間不夠一家九口的胡先生生活,於是炎炎夏日的時候要經常在門口、樓梯轉角及走廊架起帆布涼床睡覺,天氣好時上天台用草蓆佔位置,由此我可以體會到當時人們生活的窘逼、艱辛以及那供不應求的房屋需求。另外,我亦有留意到他們當時小朋友的兒時玩意,比現在簡單得多,而且大多數都是自己製作,別出心裁。

  相比之下,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就比以前幸福得多,單單是從石硤尾的「美荷樓」就可見香港面貌的變遷。五十年代,居民生活逼人,當遇上不濟時,鄰里之間會互相幫助,互相勉勵,不知現今社會還會不會有這種「情」呢?而且現今社會科技發達,物質生活豐裕,當時他們當中誰又會想過會有這一天的蒞臨?沒有,他們只是腳踏實地工作過每一天。

  所以,石硤尾這地方,充滿了舊香港的情懷,充滿了人情味,更體現了「獅子山下」刻苦耐勞的精神。

  石硤尾,舊香港的象徵。

Facebook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