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儀〈斜挎包裏的灣仔〉香港真光書院


  街邊倚着一排摺椅,鋪着褐黃殘碎的舊布,汽車引擎轟轟地響着,一浪又一浪的熱氣撲面而來。

  已是微涼的秋,男人壓壓自己的鴨舌帽,腳上一對穿得霉灰的運動鞋,理理自己身上深藍色的風衣,抬頭就看見一個皮膚黝黑的小男孩,穿着白色汗衫,乾淨爽朗的短髮,依依呀呀的向前奔跑着,男人不禁抬起腳步跟了上去,跟着跑了幾步,就看見一座包浩斯式建築。那熟悉的身軀,八片像薄甜餅的屋簷小心翼翼的向外伸展着,此刻就像玻璃罩裏的玫瑰,顯得侷促,脆弱不堪。男人從包裏拿出一張照片,照片裏的灣仔街市像一隻立在街頭上的白鳥,神氣的張着它的羽翼。尚記得兒時牽着媽媽的手,在吵雜的叫賣聲中探着小腦袋,這裏瞧瞧,那邊看看……失神片刻,又見小男孩兩手拿着餅乾,依然是那件白色汗衫,不過黑色的短髮好像長長了一點兒。轉眼間,小男孩又蹦蹦跳跳地跑過馬路,對岸就是那座藍屋,淡藍色的外牆上,嵌着灰色的陽臺,點綴着綠色的盆栽。雜亂的電線下,是林鎮顯醫館,讓人覺得舒心,那一片寧靜的藍,就像是甘露一樣,悄然無聲的在滋潤着。小男孩一股腦兒朝前跑了好一段路,男人一直在後面跟上,看着小男孩的身影在人潮中淹沒,男人着急的跑向前,生怕弄丟了小男孩的蹤影,撥開人群,赫然看見一個少年的身軀。

  還是一件白色汗衫,如猴子一樣靈活的小身體穿過人群,嘻嘻哈哈的笑聲在擁擠的人群中隱約可聞。男人揣好了自己的斜挎包,試圖跟上少年的身影,少年卻一個拐彎,一溜煙兒爬上了像書頁一般的樓梯,男人看着消失在樹影的身子,洩氣的坐在路邊的矮樓梯,看着樓梯旁的灰牆上爬滿了綠森森的植物,還有嫩綠的青苔,煤灰的水管,繞在牆身上。男人又從斜挎包裏拿出一張照片,照片裏的春園街,一副烏煙瘴氣的樣子,男人還記得爸爸每每經過此地,都會仰着頭偷偷看上好一陣子才肯走。從豪華的住宅區,到製冰廠,再淪落至煙花之地,男人瞇起眼,低聲歎氣。不消一會兒,少年從樓梯上拉着幾個年紀相若的孩子嬉笑着踏着拖鞋跑下樓梯,男人急急忙忙的收好照片,緊隨着那幾聲清脆的笑聲,又埋首於人群中。繞進了一條擁擠的行人路,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人煩躁,沿路飄來一陣牛腩湯麵的氣味,男人不禁瞇起眼睛,嘴角幸福的翹起,眼角也擠出了幾道魚尾紋,街道兩邊琳琅滿目,鹵水鵝店的玻璃窗還可看見一隻隻吊着滿身閃着油光的鵝,下面一盤盤整齊的擺放着切好的鵝肉塊,看着就不禁呼嚕嚕的滾動着喉嚨,舌尖彷彿能嚐到那鹹香的味道。左拐右竄的,又見一堵反着光的玻璃牆,看那幫野孩子懷裏捧着顆足球,一股腦兒的叫嚷着衝過馬路,男人急匆匆的想要跟上,豈料一架罐頭一般的電車阻擋了男人的去路,「叮叮……」聲音遠去,男人呆在原地看着對岸穿着白色汗衫的高個兒男孩。

  男人挨在修頓球場對岸一家餐廳的玻璃窗上,看着一架架油綠色的電車拉扯着懸在半空的線滑過,一格格的車窗探出一張張疲累的臉。男人呆站着,一陣陣嗆鼻的汽車廢氣和做作矯情的香水味溜進鼻尖,身旁的地盤傳來了敲碎石屎的聲音,男人斜着眼看了旁邊被深綠色覆蓋的建築物,不知道香港甚麼時候會被深綠色的幕布團團覆蓋,再揭幕時,可能再不是香港,只不過是一個叫做「香港」的地方。回過神竟看見男孩擦着汗,在自己跟前傻兮兮的笑着,男人愣了一下,眨眼又見男孩走向一座米黃色的建築物,男人顫着手從斜挎包裏拿出一張照片,照片裏的建築物的牆身和圓石柱上寫滿了「和昌大押」四個字。銅吊扇、吊燈、一條條鋪着灰的石柱,還有那扇褪色的招牌,依然是那樣秀氣的字體,刻着:「和昌大押」,不同的是,現在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家西餐廳。男人坐在欄杆上看着斜對面那顆老榕樹,懨懨地垂下鬍鬚,「叮叮……」懸在半空的鐵網微微顫動,罩着碧藍的天空。裂開的牆縫悄然地鑽出暗綠色的蕨類植物,男人和男孩一起平排走着,男孩忽然停下腳步,男人正疑惑的停住腳步,抬眼卻不見了男孩的蹤影,對面正是一座棕紅色的建築物,當年,悄然無聲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陌生的建築物,外貌一樣,只不過已經不復當年獨特的棕紅。

  男人四處看看也不見男孩的蹤影,只好百無聊賴的向前走着,一邊翻看着斜挎包裏的照片,再抬頭時,不知不覺來到了軍器廠街的防空洞對面。男人站在橋底下的升降機旁,細細的觀察着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兩道門。門裏面,封存了多少的生離死別?門裏面,到底有多少次驚恐的尖叫和哭聲?門裏面曾經有多少對泛着淚光的眼睛,警覺地豎起了耳朵,承受着轟炸聲在心瓣兒上的輾壓?

  男人又歎了口氣,粗糙的拇指摩擦着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卻發現還有一張照片躺在斜挎包裏,男人皺皺眉,從包裏拿出那張黏在包內底的照片,小小的一張,是一張全家福,照片的左面站着一個穿着碎花上衣和褲子的女人,右面站着一個梳着平頭的男人,中間站着的是一個穿着汗衫的小男孩,有一頭乾淨爽朗的短髮。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