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灣仔,才發現舊樓林立,時而又見銀光閃閃的高聳大樓,前者在驕陽朗照下愈發泛黃,後者在麗日映照下,金屬片相互輝映,卻照耀著整條街道。我舉首凝眸,忽感舊樓與香港這座亞洲頂級的旅遊城市不大匹配,而瀰漫着些許俗氣。後聽導賞員劉先生分說,原來灣仔是個舊區;日月如梭,灣仔已由昔日的細小漁村,蛻變成一個繁盛的商住中心,而身旁的舊樓則是灣仔的特色。
對於一向追求潮流的我看來,簡陋的舊樓卻倒不吸引,反而令人看不慣。
我一邊用輕視的目光掃過舊樓羣,一邊隨著劉先生的步伐走著走著,才發現已身在石水渠街。只見劉先生的大手指著前方的四層高藍色建築物——藍屋。
此屋和剛看見的陳舊唐樓截然不同,沒有褪色的外牆,更沒有予人俗氣的感覺。反倒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顏色鮮豔而入時、摩登,樓梯間的牆壁、單位內的窗戶由木材製造,而露臺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至於外牆的藍色,則是因為政府為藍屋外牆髹上油漆時,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故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我凝視了此屋良久,卻怎也未能平復自己興奮的心情,或許是對懷舊事物的新鮮感,又或許是因藍屋被活化而特感愉悅。
藍屋現已被活化成民間生活館,而居民則繼續留住,原有的香港故事館及導賞團都被保留了,同時亦開設了小食店及糖水店。
倏忽之間,一幢唐樓竟能吸引着我這穿著時新的女子,踏進充滿古典氣息的曩昔香港,認識到現代香港不為人知的一面。
住在繁華大都市的我們,只會注視着眼前的堂皇樓宇,趕着時髦,眾人都希望成為潮流的尖端,但卻又有多少人會停下急促的腳步,回首欣賞發展史的縮影,這所謂舊區,在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灣仔?
或許舊的事物總會被新事物取代,但就因為有舊物,才能突顯新事物的珍貴,顯出前人的汗水和足印,引領着我們繼續向前走!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我上班的地區也是一個新舊建築物紛陳的區域,新的玻璃幕牆商廈毗連舊的低矮建築,有些新商廈特意把接壤的圍牆建得高高的,完全遮蓋了舊建築的窗子,令本來住在這裏的人家,每天只對着一片冷冰的牆。看見這景況,心中便會感到憤愾,覺得這是商賈欺負平民百姓的典型,應該大加針砭。
我認為新的建設該顧及跟整個環境的融合,這是許多神級建築師常掛嘴邊的原則。但有一天,我走過那接壤舊建築的高牆,在旁邊鋪了銀亮表層的圓柱照見了自己的樣子,由於那是圓面鏡,所以我顯得肥大,其實我在指責商賈的同時,原來我也是既得利益者,我也是在商廈裏享受着空調了的空間,和框起了的山景,享受的時候,我何曾想過那高牆下的小窗?
記得一本已停刊的雜誌《突破》,其中一期的專題是「我這樣遇上了自己」,封面就是一個上班族在玻璃幕牆上照見了自己的樣子,我很喜歡那期的封面,它令我反省到有時匆匆一瞥以後,站着護衞雞蛋的一面當然是容易和樂意,但長時間下來,我們是否還可以把那份對正義的秉持維持下去?這是我常深思的問題。
謝謝林同學又讓我得着這樣的反思。
新與舊好像在很多人眼裏,都是兩樣極端的東西。新就是好,舊就是要丟棄。但在長長的歳月長河中,究竟是新不如舊,還是舊不如新呢?我想這是ー個難問題。
存在主義哲學中有ー個理念是這樣的:「擁有就是被擁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當我們擁有一件事物,我們的心理上就會有所牽掛,仿如頸項上被索上一條繩,被這件事物牽著走。就例如:我擁有ー部小提琴,而相對地我也被小提琴擁有着。這看似予盾,但實際若我們不去把ー件事以自身角度觀察,不只是利用主觀感覺判斷主動、被動的話,那麼擁有就是被擁有也沒有甚麼奇怪。
用這道理套用於新與舊的觀念則亦相同,我們總是貪生忘舊,當你忘了擁有過,就忘了被擁有,其實,新與舊又何必分得太清呢?
謝謝劉先生給予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