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藹盈〈漫遊灣仔〉滙基書院(東九龍)


  這天清晨,我被響亮的鬧鐘聲喚醒,我便矇矇矓矓地從暖烘烘的被窩中鑽出來。我換上輕便的衣服,小小翼翼地打開門鎖,不想喚醒熟睡中的祖母,便急不及待地乘遠途車到達「灣仔」。

  到了灣仔,我便四處尋找活動中心的入口,但因我對這地不甚熟悉,因此尋找了頗久還未找到。這時,有位叔叔經過,他便主動地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我便遞給他前往灣仔活動中心的地圖,他便耐心地教導我如何前往。我接回那張紙,便向他道謝,他卻以微笑回答,頓時我對「灣仔」這地覺得很熟悉,以及充滿了好奇,因這地的人情味較濃以及會熱心助人。

  到達中心,我便看到一張張陌生的臉孔,有些熱情地向我打招呼,有些卻靜靜地坐在一旁。過了不久,活動開始,首先導賞作家劉偉成先生,向我們介紹不同的作品,以及分析。過了不久,他便帶領我們進行考察。

  我們從中心走出來,走上短短的斜路,便經過原是街市的建築物,這個建築的外觀仿如舊色的風格,因建築師在重建時仍保留原先街市的外牆,就像一幅名畫刻畫在我面前。

  接着,便往前走,經過斑馬線,便看到一座建築物如別不同,它的外觀是蔚藍的,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好像頓時放下心頭大石,給人一種精神奕奕的感覺。這個建築和原先的建築沒有甚麼不同,因它在重建時,人及屋都同時保留,而這個建築另一個特別之處是一座住宅,在重建時亦推行了「留屋留人」的計劃,因此至今仍有人居住其中。相傳這個建築物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當時為建築物填色時,剩下的顏料足夠填滿這座建築只有藍色。而這個建築亦有另一風味,是它的露台,它只有兩個三角形的物體作支撐,就能令到露臺不足掉下,這建築真是早前建築師的妙作,至今亦成為了灣仔的某一標誌及旅遊景點。

  再往前走,便經過一條長長的梯級,令人看到已不想往前走,雙腳頓時變得毫無力氣;在梯級旁的牆壁,每塊石頭用料講究。用手觸摸,便能感受到每塊石頭的不同以及凹凸不平的觸感,令我感受到建築師的辛勤。

  接着,便往前走,便到達囍帖街,兩旁的建築已用它龐大的身型蓋過風的呼叫,令我不覺得寒冷。而那裏有座建築物已全拆掉,只是保留了文字,象徵着它原先的建築物。劉偉成先生用書中的圖片介紹囍帖街,好像當時的情景一幅一幅在我腦海中浮現。
再往前走,經過斑馬線,便到達春園街,狹窄的小路兩旁有不同的小店。突然我嗅到垃圾的味道,原來是春園街有一個垃圾站。這個垃圾站很特別,它有三層。上兩層是公廁,而最下層亦是垃圾站,可看出建築師物盡其用的方法。這座建築亦成為了灣仔其一特徵。沿着春園街走,便會看到兩旁不同的小店,例如名叫「細水長流」的理髮店和不同的茶餐廳等。不同的小店可在這街存在這麼久,我認為不太可能,因為這條街很少人進出。我在觀望期間,聯想這街晚上的情景,會否在寧靜的晚上聽到嘈吵的麻雀聲,或會否聽到動物的談話聲?我頓時感到很好奇。

  再往前走,便會到達修頓球場,那裹周圍都是一棵棵大大的樹,令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令整個人心境寧靜,那些大樹就像手牽手,給予我們保護。

  再往前走,向着和昌大押的方向走,路旁你會聽到電車的噹噹聲,好像把你從夢中拍醒。那些電車有不同的種類,種類繁多,最古老的是號碼一二零的電車,它是從戰後中保留;而最年輕的電車是號碼一七零,它有較大及寬闊的坐座位,令人坐得較舒適。通常電車的號碼都會放在右上角,而最古老的電車一般都是綠色的,而電車的身就變成熒幕,有時卻變成影話戲。每天給人新鮮的視覺,令人目不暇給。

  我經過其中一個電車站,它的對面是麵包店,我不自覺聯想坐在電車上感受着風撫摸着我的臉,以及在車上嗅到新鮮出爐的麵包的香味,嘴角不禁有口水掉下及肚子頓時發出呼叫聲。

  終於走到和昌大押,它位於莊士敦道,外形十分古舊。從外面望進去,便能看到弱小灰暗的燈光,襯托着黑白的白磚,整個屋子是以灰色為主。這間店鋪是由羅氏管理,十分普遍。當打開大門,我便嗅到一股濃烈木味,令我頓感不適。再望進去,你便能看見建築工人臉上帶着口罩,從而見得他們如何在一個不舒適的地方辛勤工作,令我不禁很感恩我有個溫暖的家。
而劉偉成先生亦介紹我們看一些關於當舖的書,如《29章當票》,這本書是台灣作家所寫,一共有兩集,而每本都能帶出人生,是十分感人的書。

  最後,我們再往前走,途經的店鋪可以嗅到香水的味道,令人頓時感到很精神。到達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和軍器廠街防空洞,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很容易令人看出人們盡量仿照它的原貌重建。雖然外觀較為相同,但已和原先的不同。回想到這裏,令我從照片中重回古時,令我好像有了穿越時空的感覺。而軍器廠街防空洞,我們只是從遠處觀望,但已看到大概的情況,令我想起〈走警報〉這篇文章,令我不禁有置身其中的感覺。

  你對這個地方「灣仔」的認識有多少?而你有沒有真正想探討這地方的一刻?身為香港人,多年居住在香港,而我對香港「灣仔」這個地方的認識不深,因為我家和這地相隔頗遠,因此平常較少到這區。從這一次的機會令我更加了解灣仔的文化,以及從中令我有多次置身其中的感覺,令我覺得我好像穿越古今。雖然灣仔有些地方較少人前往,但我所說的都是標誌着「灣仔」這個地方,因此我希望日後仍會繼續保留「灣仔」的特色和標誌,令到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