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施岐〈轉變〉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這樣一算,自母校搬遷到大圍後,已有半年多了。一想到那屹立於九龍塘整整五十年的舊校,已被無情的挖土機拆成一堆瓦礫,我心裏癢癢的,總想去看個究竟。

  由黃大仙出發,我乘着一號巴士到達附近的九龍城。看到九龍城,就不得不觸起與同學「落城」吃飯的美好時光。午膳鐘聲的響起,融化了苦苦等待的心,我們立刻蜂擁前往九龍城。乘小 巴、的士到達倒省時,但背負着「勤儉忠信」為校訓,同學又怎能不節儉?我們總得要走上十五分鐘。時間不留人,要追上時間,就得加快步伐。因此,同學的目光從沒投射過途經的街道,只是默默低着頭的渡過,不屑一看。而我從遠遠一看已被那縱橫交錯的街道吸引,如皺紋蜿蜒而至,轉了個角還是永無止境的。那些串連得密密麻麻的商店充斥着古舊的行跡,殘破得教人難以分辨,與周邊的商場天淵之別,像是一片雪白的麵包裏忽然有一處霉點,想必内裏更深不可測。有好幾次我倒想在那裏逛逛,或可發現奇珍異寶,但由於同學沒有興趣,打消了我的念頭,也許是這「灰色迷宮」如與世隔絶般格格不入吧!

  但這次難得一遊,何不一嘗心願?我懷着捨身冒險的精神,踏入了迷宮的入口……

  由侯王道作起點,我慢慢地走過這條街。店舖一整排的連接成一個小小的城牆。它們是嵌入土裏的樹根,支撐着上面的樓宇,看似弱不禁風,實在能承受風雨侵蝕。通往上層樓宇的樓梯只有一扇門的闊度,夾在店與店之間「苟且偷生」。最靠近我的那一層在鐘錶店和雜貨店中間,梯級早已被一箱箱的醬油密封。雜貨店店主果然很不客氣!店裏的玻璃廚櫃滿是用來燉牛腩的柱侯醬,一旁有好幾瓶鹿角人參,還吊着一束鹹魚。魚香撲鼻而來。最有趣的是那如抽奬箱的鐡箱子,裝着白白的糯米。店主在店裏踱步,搖搖芭蕉扇,一身樸素的服裝映襯出他的清癯。那烏黑的眼眸見證着時光荏苒。

  再走前―點有賣魚翅、蝦仁的小店及海鮮酒家,還有一間古色古香的茶莊。門外已擺放着不同種類的花茶葉,一小包的載滿桃紅的小玫瑰。小巧別緻的茶具種類繁多,―套套放在左旁。古銅色的茶壺最適合配鐵觀音,茶的文化果然非常的考究。櫃上的盒子有些零零碎碎的茶葉,摸起來彷如小刺插在手上。這時,一顆水滴沾濕衣襟,抬頭一看才知是來自冷氣機的。那些唐樓露出純白的「肌理」,生鏽的螺旋紋鋼窗都把居民給永遠困住一樣。

  走到街尾,有一間水果店,正中央竟有一個巨大的西瓜和南瓜!我看呆了大半天,老閭竟走來跟我解釋一番。他拍了拍那西瓜,發出「通通」的聲音。我沒有聽到他説的話,只覺得能種出這様的瓜實在太不可思議!

  渡過水果店旁的馬路,是衙前塱道。儘管只是斴近的街道,一樣的舊時代商店卻有截然不同的感覺。大廈都佈滿着棚架丶藍白麻布,看似要重新建造。這讓我想起拆掉的舊校。馬路上的貨車都停在店前,形成一條圍欄。便利店旁的肉店發出「唰唰」的磨刀聲,那店主把刀放在一大塊肉上,看也不看就從側面切下去,那塊肉即成一片片的。即使是冬天,工人們也穿着白背心,露出強壯的手臂,踉蹌地把手推車上一箱箱的海味送往那間叫金城的海味店。我不太喜愛那些醃菜的味道。店裏有魚翅、冬菇、鮑魚等,引來不少主婦逛逛。她們專注地凝視每一包冬菇,一發現任何瑕疵便立刻放下;另一邊廂的就全神貫注的看着掛起的臘腸。

  也許海味店太多人,―旁的潮發雜貨店顯得有點靜謐。那裏的糖果非常特別,我從沒有在其他店裏看過。那裝着朱古力的炮竹形狀筒子及立方體的糖果,全都放在透明盒子裏,愛多少就拿多少。正想離開,店裏的黑貓忽然從收銀處冒出,那悒悒發亮的眼睛竄來竄去,終於停在我面前。我們對峙了一會見,―直採取着「敵不動,我不動」的決策,直到一位男士指着店裏的海藻問個不停,我才徐徐離開。

  之後經過的水果店直到街尾的香燭紙料店上的樓宇都建有棚架,是因為太殘破而重建嗎?為甚麼最有價値的東西往往要毀於一旦?何時會輪到這些商店呢?那紅色的紙木偶教我很不安,我急忙地往左轉。

  走到獅子石道,才驚訝店舖都是現代化的,由中心、鞋店到寵物店,都和平日的不相伯仲,「倖存」的舊時代商店,就只剩下永豐商場。説它是個商場倒是有點奇怪,它的面積和普通店舖一樣,内裏竟劃分成好幾間小店。其中―間還是賣唐裝的,內裏如人去樓空般。這樣小小的商場,不細心觀察實在不會留意到。我乾脆快快地渡過這條街,心裏得出個結論:歷史在變遷,建築物也在轉變。

  繼續於「迷宮」徘徊,我到了城南道。到處張望,發現店舖的店名除了中文字外,還有一連串陌生的符號。原來這裏是個「小泰國」,因為這裏的店舖大多都賣泰國小吃的。最令我感興趣是所有的飲料都各用―個膠袋盛載,並用橡皮筋綑着頂部。還有一包包以透明袋盛載的酸辣麵,打開後可以蘸汁吃。除了普通商店外,各個泰國小店都各有特色,使我大開眼界。就這樣,我走遍整條街道……

  其實,九龍城的街道與我的舊校一樣,都在進化、轉變。再珍貴的東西都有破爛的時候,儘管舊時代的街道充滿歷史價値,它早已不再如以往般堅固,為了不把文化毀掉而堅持保留建築物,最終只會一成不變。因此,倒不如改變好。就像我校般,珍貴的回憶雖然都在舊校度過,但重建後也可以製造更美好的。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