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晶〈我的好友〉真光女書院


  我小學時經常跟着同學蹓去位於深水埗的西九龍中心, 一個月至少去兩三遍,而每一次都是偷偷摸摸去的,因為怕給父母知道,否則又會抽出衣架,一邊打一邊責罵我為甚麼去人多又舊的地方。經過一番教訓後,隔天手臂、肩膀、大腿上便會出現一道紫,一道青的。人天生便有好奇心,愈不能接觸的東西愈想觸碰,最終陷在其中,所以別去深水埗那些人多雜亂的地方了!這句話是父母給的叮囑,我從小聽到大。然而沒有一次是真正聽他們話的。

  隨着時間流逝,去的次數也愈來愈多,雖然會有些厭倦,但是這成了我唯一一個熟悉得閉上眼睛也能到達的地方。然而不知為何,每當我從地鐵站出來的那一刻,都會被映入眼簾的一幕所震撼到。那是一個擁擠的路口,人往人來,來來往往。不同人朝着不同的方向前進,縱横交錯,川流不息。有時候,那股討厭的二手煙味隨着風的舞步,飄入鼻腔,嗆得我腦袋暈眩;也有的時候,那陣不斷重複、令人煩厭的促銷聲隨着喇叭的嗓子,傳入耳中,吵得我立即掩住雙耳。住在這裏的居民可能早已習慣,而那時的我只是一個喜歡逛商場的小女孩,於是馬上快步離開。

  鴨寮街對於我而言是前往西九龍中心的必經之路,一路兩旁有着形形色色的店舖。有的賣手機殼,便拿一條繩子,把它們一個一個串起來,吊在半空,琳瑯滿目;有的賣手電筒,便把它們安置在玻璃桌的底下,不管是甚麼顏色、大小、功效等等,包羅萬有,任君選擇;有的賣燈泡,便把它們按大小形狀排放好,然後同時間綻放五顏六色的刺眼光芒,叫人措手不及。

  西九龍中心是五光十色的,人永遠都那麼多,像是源源不斷的水流,從四方八面流進這。而我,便是其中的一滴小水點。這兒夏天的時候涼爽,冬天的時候可以避寒。我以前認為這裏甚麼店舖都有,無論是餐廳、藥妝店、便利店還是首飾店等等,都可以在這裏找到,四通八達。然而每次歡樂的時光過後,我都會莫名其妙地滋生一種失落感,而且一次比一次強烈,仿佛這個地方已經沒甚麼值得探究。當我凝視着被斜陽染得灰黃橘紅的長空時,腦海中浮現的卻是那個水泄不通的路口。

  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趁父母外出時,偷偷混出去。然而這次去的不再是西九龍中心,而是要把整個深水埗的核心範圍遊一遍。

  清晨的陽光是充滿朝氣的,它給了整個深水埗起床的力氣,並告訴他們是時候起床工作了!我趁着這個人少的時間,快速地去馳名的小食店佔了個位子,點了一份腸粉。它的外觀十分普通,但是卻具有光澤感,我淋上醬料,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把它送入口中,果然名不虛傳!口感細膩清潤,齒頰留香,回味無窮……我以閃電般的速度把早餐吃完,然後愉悅地離開。由於我的肚子還沒有滿足,於是便順着桂林街一直走,走到北河街。

  大老遠的便聞到那股熟悉的味道,是街頭小食的味道。我掏出錢包買了一串魚蛋,香濃的咖喱味立即衝擊着味蕾,而且魚蛋嚼感彈牙,加起來真是絕配。我此時站在澄淨的穹蒼底下,身處香港歷史悠久的地方;吃着香港最地道的小食;仰望香港的舊式建築,使人感慨萬分。

  驀然覺得在深水埗,我們可以看到時間,時間的路軌——我走到一條不知名的街道上,馬路的彼岸聳立着四款建築物,順着年紀排列着,標示時代的變遷。最年老、殘舊的樓宇成迴旋狀,又矮又胖,有些的晾衣架已經消失不見,其餘不是殘障的便是扭曲的,而且外牆褪色嚴重,灰黑的,屋頂的避雷針早已斷成兩折,年久失修。第二老的樓宇是粉紅色的,愈發顯得它嬌小可愛,有種俏皮的感覺,加上一層只有兩戶,住客不多。但是空間比起前者較細小,而它裏面的升降機設計與哈利波特電影裏的十分相似,跟我們平常使用的截然不同,因此也挺新鮮有趣的。接下來是青年宿舍,中等的身材,較嶄新的外壁刷上了深藍色和白色,還在露台前掛着招租海報,可是據說住進了這種宿舍,便要遵守規則,例如:午夜前必須睡覺,不得招待朋友,禁止飼養寵物等等,可見人們的自由被漸漸奪削。最後一個,也是最年輕的樓宇,他似乎不屑與長者來往,於是要走過一條馬路才是所在地。這是私人屋苑,外表金光閃閃,華麗高大,設備全善,而且旁邊中栽種了許多大樹,綠化環境,這仿佛是來自另一個世界。

  既有起頭便有延續,也許在遙遠的未來,整個深水埗也會被城市化,變得現代,變得新潮,而舊時獨有的人情味全部埋沒在一片瓦礫碎片中。或許後代會把它的精神記載下來,但是翻開書皮後,卻早已不是那種味道了。

  我現在有點後悔呢。

  一天將結束,我趁黑幕降臨前回家。窗外的太陽披上橙紗離去,而窗內的我再一次望着美麗的黃昏,想着:它不像商場那般清晰剔透,看一看目錄便能知道所有店舖的所在地,一目了然。相反,它是很獨特的地區,即使十分殘舊,十分貧窮,熙來攘往,但是大得有許多人情世故等着你去學習和了解,永遠不會厭倦。

  深水埗,是我一位經常見面卻相見恨晚,又極有內涵的好友。

Facebook


評論與回應

本站聲明
1.本網站保留刊登或刪節留言的權利,並有權在不作通知的情況下刪除討論區上的任何內容。
2.公眾用戶在本網站的留言均為留言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的立場。

新增一則回應
© 2013-2015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